春秋末期,天下纷争不断,各诸侯国争霸中原。在众多诸侯国中,晋国本是最有希望完成统一大业的强国。然而,这个曾经威震中原的霸主,却在内部权力斗争中走向了衰亡。晋国公室逐渐被架空,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六卿之手。到了公元前453年,晋国已是名存实亡,徒有其表。公元前403年,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、赵、韩三家为诸侯,这标志着晋国彻底分裂。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开篇就记载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:周威烈王二十三年,初命晋大夫魏斯、赵籍、韩虔为诸侯,这一事件也被视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。
战国七雄中,最终由偏居西陲的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在战国初期,真正最有实力问鼎中原的其实是魏国。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魏斯虽然只在位短短七年,却为魏国奠定了百年霸业的基础。他的继任者魏武侯魏击在位26年,期间东征西讨,先后击败郑国、楚国和秦国,将魏国的疆域和国力推向了顶峰。到了第三代君主魏惠王魏罃时期,魏国正式称王,但也是从这时起,魏国开始由盛转衰。
展开剩余70%魏惠王即位时,魏国正处于鼎盛时期。经过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明君的励精图治,魏国已是当之无愧的战国第一强国。当时的秦国还蜷缩在西北一隅,国力贫弱,根本看不出日后统一天下的潜力。从军事、经济、地理等各方面来看,秦国都远不及魏国。魏国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人才济济,聚集了西门豹、子夏、翟璜、魏成、吴起、李悝、乐羊等一大批出身平民或小贵族的杰出人才。这些能臣干将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,推动魏国国力蒸蒸日上。
魏惠王31岁登基,在位长达50年。魏国的衰落正是从他统治的中后期开始的。魏文侯去世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,魏武侯生前也未立太子,导致魏武侯的两个儿子公子罃和公仲缓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。赵国和韩国趁机入侵魏国大片领土。公子罃占据魏国核心地区邺城和上党后自立为君,但在与赵韩联军的交战中惨败。赵成侯想杀掉魏罃,改立魏缓以换取上党之地;而韩懿侯则想瓜分魏国领土。由于赵韩意见不合,魏罃得以脱身,最终击败赵国,杀死弟弟魏缓,成为魏国第三位君主,并正式称王,迁都大梁,史称魏惠王。
登基后的魏惠王对赵国恨之入骨,因为赵国不仅差点置他于死地,还企图分割魏国领土。公元前362年,魏国在浍水北岸大败韩赵联军,夺取赵国的皮牢。此后魏国又多次胁迫韩国割让土地,并攻占赵国的列人和肥。公元前354年,魏赵爆发著名的桂陵之战。魏将庞涓围攻赵都邯郸,赵国向齐国求救。齐将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,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,生擒庞涓。这一战打破了魏军不可战胜的神话,成为魏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。
真正导致魏国彻底衰败的是马陵之战。公元前341年,魏国出兵伐韩,包围韩国都城新郑。齐国出兵救援,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。孙膑用减灶之法诱敌深入,在马陵道设伏,全歼魏军主力,庞涓自刎,太子申被俘。此战使魏国元气大伤,次年秦、齐、赵三家联军伐魏,魏国丢失崤山和函谷关天险。此后魏国一蹶不振,而秦国则开始崛起。
魏国的衰落有多方面原因:魏惠王后期昏聩自大;变法不彻底,只重经济和军事改革而忽视政治改革;外交政策失误,四面树敌;人才流失严重,吴起、商鞅、孙膑等杰出人才都投奔他国。魏国的衰败为秦国东出函谷关扫清了障碍,最终促成了秦国的统一大业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:一个国家即使实力再强,如果内政不修、外交失策、人才流失,也终将走向衰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行情,股票配资资讯第一门户网站,股票配资知识联系方式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